立者,始也;冬者,终也。传统的“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多方面的变化特征。立冬是“四时八节”之一,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俗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
冬季普遍盛行北风,气温逐渐下降,由于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时期还不是很冷;随着时间推移,强冷空气南下频繁,天气会越来越冷。
冬藏,不仅仅指的是人和动物躲在家里将食物贮藏起来进行享用,果树也是如此。立冬之后,果树会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叶片纷纷脱落,气孔逐渐闭合,通过叶片转换的有机营养也将不停地由树体下沉到根系进行贮藏,一旦日平均气温持续一周低于7.2℃,果树便进入休眠状态。
天父地母,天为阳地为阴,地温的变化比天气的变化总是慢半拍,而果树的变化也总是比地温慢半拍,一般持续时间都在一周左右。人的入眠需要一个过程,水的结冰也需要一个过程,果树遭遇冷空气犹如打了一针麻醉剂进入休眠期也同样需要一个过程,一般持续时间在一周左右。
历法和节气是人类的祖先通过几千年的实践、观察、推算和总结出来自然规律,果树的生存和繁衍也是在适应大自然的过程中而不断演变和进化养成的一种特有的和固有的生长习性。
有人认为,今年可能是寒冬,我们不应当根据时间,而是应当根据温度,提前对果树进行冬剪,值得商榷。日平均气温和温度不是一码事,气候反常和四季变化也不是一回事。我们不能因为冬季某一天的中午气温升高到7.2℃以上,就认为果树就不会处于休眠期;也不能因为今年是寒冬就应当提前过春节。俗话说:秋天的云,少女的心,秋季的天,少女的脸。一年当中,秋季的气温变化最不正常,可能一股寒流,一场降雨就可能引起大幅度降温。我们不能因为这一大幅度降温就说是冬天吧?更不能说气温降至7.2℃以下果树就进入休眠期了吧?
还有人认为,果树冬季进入休眠期,营养依然循环,枝干依然生长加粗,这也是不正确的观点。我们可以观察一下果树的“年轮”,果树的年轮是以木髓为中心,一年形成一个同心圆。我们从年轮上可以看到果树在逐年生长过程中气温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外力的冲击、病虫害的影响等,还能够知道果树哪一面向南,哪一面向北,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年轮中看到的那一圈明显的窄细的紫红色纹理,就可以明白那是冬季果树在休眠期所形成纹理,也证明了果树在冬季是处于营养循环停止阶段,不会使枝干加粗生长。
尊重科学,尊重自然,果树的管理技术一定要遵循果树的生长习性,千万不可信马由缰,标新立异,违背原理,逆天而行。